本网讯 武威市民勤县多措并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013年民勤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2013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被省农牧厅命名为全省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在全省推广,在近几年的农资市场整治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培训
民勤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利用甘肃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媒体,采取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大型宣传活动等形式对涉农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先后编印发放《农业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问答》、《购买农资六注意》等普法读本、宣传材料、农资服务信息12万份;编印《农资从业人员宣传培训材料》等普法读本、培训教材8000本;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举办大型宣传活动14次,印制宣传横幅121条,设置宣传展板92块,接待咨询群众1100人次,散发宣传材料20余万份;先后举办农药经营人员、种子质量检验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暨农资经营人员培训班8次,培训农资从业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2700多人次,不断把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为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
民勤县农业执法大队全体干部心系农民、情系农业,始终将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整治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种子市场重点查无证经营、假冒伪劣、超范围经营、未审先推、以次充好等产品;农药市场重点查无证经营、禁限用农药、套证冒证、过期农药等产品;肥料市场重点查市场上销售的复混肥、有机肥、配方肥、微量元素肥等是否经省级登记备案及销售假冒伪劣、一证多用、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等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中,重点查禁限用农药的销售使用、生产档案的记载等;农膜市场重点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治理残留废旧农膜的通知》和《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地膜生产企业是否生产厚度小于0.008毫米、耐候期小于十二个月的地膜,大力宣传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的农膜。截止目前,该队共组织开展大型农资市场打假治假专项行动21次,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491起,其中跨区域查办案件8起,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办4起;捣毁制售假劣种子窝点8处,没收假冒伪劣种子10096公斤,销毁假劣种子6200多公斤,货值100多万元,有力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农资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经营环境。为确保2014年农资质量安全,近期该县执法大队又制定下发了《今冬明春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的通知》,从1月2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今冬明春农资市场大检查。此次检查采取分组包片的方式,重点针对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经营、农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逐企业、逐乡镇、逐门店进行拉网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坑农害农的违法产品,从严从重处理,确保农资市场秩序稳定,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近年来,民勤县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重点放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生产档案的健全完善、各种制度的建立落实。加大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使用的检查力度,每年开展两次大型农资市场大整治,逐乡镇、逐门店巡回检查,从城区到边远门店、从柜台到库房不放过一丝疑点,发现销售禁限用农药的,除没收外,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几年来共查扣甲拌磷、甲基异柳磷、氧乐果等农药380箱。在县城、大坝、三雷等蔬菜集聚区建立了4个农产品速测网点,每月定期抽检检测两次,抽样覆盖全县各乡镇的大田、日光温室、超市、市场、个体门店等,对辣椒、茄子、番茄、黄瓜等32品种的2000多个样进行了农残检测,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9.8%。在具体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的意见》及《市场准入、准出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等八项制度。认证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部建立了生产记录档案。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近几年来,民勤县已有32个特色农畜产品取得了“三品一标”认证,认证总面积达32.326万亩,肉羊认证100万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个,认证面积5.55万亩;绿色食品13个,认证面积11.52万亩;有机食品4个,认证面积0.256万亩;地理标志3个,认证面积15万亩,为全县特色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创立了品牌,提供了有力条件。
加强农民上访案件的调处工作
民勤县农业执法大队在全力维持农资市场公平有序运转的同时,安排专人做好农民群众的投诉接待工作,及时调处农资质量纠纷。五年来,该县农业执法大队共接待上访投诉群众208批(次),860余人次,组织调处农资质量纠纷156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有力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武威市民勤县农业执法大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