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回应群众关切入手,以解决发展难题为重点,强化正风肃纪,进一步细化措施,狠抓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切实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了新变化、得到了真实惠。
为确保整改任务取得实效,松山镇党委认真落实市委书记火荣贵在该镇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的“党性得到锻炼、作风得到改进、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得到实惠”要求,研究制定了“两方案一计划”,提出整改措施20条,并在全镇范围进行了公示,党委负责人在县电视台就整改事项作出了公开承诺。镇党委始终把开展“专项整治月”活动作为整改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见到成效。对1265户6468城乡低保对象家庭信息完成了核对,共清理清退不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44户149人。对13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全面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项整改,实行扶贫资金专账、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全程动态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环境卫生脏乱差、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突出、火灾安全隐患突出等一批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对黑马圈河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有效整顿,镇党委专门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小组,限期分步开展整治工作,通过下派党员干部安吉云同志到黑马圈河村负责党支部日常工作,在新班子的带领下,组织选拔了后备干部,建立了后备干部台账,并着手走访党员群众,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党支部书记的酝酿、提名和选举工作奠定了基础。将全镇12个村党支部班子整体情况进行分类摸排,对信访问题突出的石塘村进行了重点整改。
针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提出的“学前儿童无处上幼儿园、村级卫生所简陋、个别村组道路需要维修”等问题,新建了松山镇中心幼儿园一所,可解决附近阿岗湾村、中大沟村和红山根移民点等近100多名幼儿的入园问题;维修新修建的阿岗湾、黑马圈河村级卫生室已投入使用,松山村村级卫生室正在修建中;新建石塘村至滩口村的乡村道路10.8公里。一批涉及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建成和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的问题。
作为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的“主战场”,松山镇党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转化成推动工作落实、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强大动力,把发展设施农牧业、推进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头号工程,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攻坚克难,有力地推动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落实。
坚持推进主体生产模式不动摇。采取量化工作任务,实行领导挂带、按完成情况实行奖罚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将分解到各村的移民户数按比例分解到包村领导、包村负责人和包村干部,将1万亩设施农业建设任务量化分解到人,开展“百日会战”,抢抓进度,倒排工期,确保全面建成。截至目前,已落实设施农牧业8826.6亩,占总任务的88.3%。其中,已开工8389.6亩,已完成墙体6133.8亩;建成獭兔养殖示范点4处,引进种兔3258只。
持续打好南阳山片小康建设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专人驻守移民点、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包村包户宣传动员、实地观摩、对比算账等多种措施,让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加快“下山入川”工程建设步伐。移民的方法,加快推进移民搬迁工作。至目前,2、3、6号移民点已落实搬迁移民281户1180人,在2、3号移民点落实养畜暖棚202座670亩, 6号移民点落实养畜暖棚84座280亩,8号移民点落实养殖暖棚11座330亩、日光温室100座380亩,9号移民点落实养畜暖棚200座500亩。
坚持提质增效在壮大增收致富产业上做文章。先后邀请农业、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全镇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畜牧业、旱作脱毒马铃薯等种养实用技术进行专题培训,共举办21场次8656人次。同时,充分发挥镇农技农经站、畜牧站和村级农技助理员的作用,从设施农牧业规划、设计、施工、定植(进畜)生产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实行包村负责制,确定专人对各村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确保责任到人。各级联帮单位帮扶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合计18.18元,筛选、储备双联惠农项目14项,项目计划投资1532.59万元;藏民村组道路砂化项目、鞍子山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土沟组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用房建设项目和石塘村设施农业助建项目等4个项目正在建设,一批惠农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落实发放“双业”、双联贷款985户14070万元,户均贷款额度达到14.3万元。至目前,全镇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19968.7亩,户均达到6亩。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95%。通过着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西葫芦、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搭建养畜暖棚、舍饲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使农牧民不再靠天吃饭,过上了旱涝保收的好日子,设施农牧业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马顺龙)